品味臨滄:好客之城的味蕾之旅
臨滄人好客,這是所有到訪過此地的人共同的感受。不論是在繁華市區(qū)的大街小巷,還是在偏遠(yuǎn)山區(qū)的村村寨寨,熱情的臨滄人總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八方來客。而他們的好客之道,往往通過一桌桌豐盛的美食表達(dá)得淋漓盡致。走過一條條熱鬧的街道,你會發(fā)現(xiàn)臨滄人的日常生活與美食息息相關(guān)。清晨,街頭的早點攤熱氣騰騰,市民們喜愛品嘗一碗鮮美的雞肉米線,為新的一天注入活力。午后,路邊的小攤販?zhǔn)圪u著用當(dāng)?shù)匦迈r農(nóng)產(chǎn)品制成的小吃,如涼拌木瓜、芒果芽、炸洋芋、臭豆腐等,為悠閑的午后添增幾分愜意。臨滄市轄1區(qū)7縣:臨翔區(qū)、云縣、鳳慶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盤點各個縣的特色小吃!
臨翔區(qū)--三角粑粑
在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平村彝族傣族鄉(xiāng),有一道傳統(tǒng)小吃——三角粑粑,當(dāng)?shù)赜址Q為“三尖角粑粑”,這是一種用米面包裹多種餡料制作而成的蒸制美食。三角粑粑皮薄餡多、鮮美香甜、糯而不膩,吃一口就甜到心里。該項制作技藝被列入臨翔區(qū)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米浸泡一夜后磨成米漿,把米漿放入紗布內(nèi)瀝干水分,就會得到濕米粉。取十分之一的濕米粉用水煮,將煮熟的濕米粉與剩下的濕米粉混合后充分揉勻,平村三角粑粑外皮軟糯但不失韌性的秘訣就在于此。小火慢炒花生,炒香后摏碎加入紅糖或白糖混合均勻,香香甜甜的餡料就準(zhǔn)備好了。接下來就是定型環(huán)節(jié)了,取一小份米粉捏成杯狀,把餡料放入米粉杯中,封口后捏成三角形狀,這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最后就是蒸制環(huán)節(jié),將捏好的三角粑粑放在粑粑葉上,放入鍋中蒸熟即可。
云縣--土雞米線
云縣雞肉米線講究“三料一湯”。三料即主料、輔料、佐料。主料是滇西優(yōu)質(zhì)稻米制成的米線,質(zhì)地細(xì)軟而有韌性,口感甘醇。輔料則是山地烏骨雞,肉質(zhì)鮮美,原汁原味。佐料則包括辣椒油、阿佤芫荽、蔥、醬油、味精等,讓整碗米線更加鮮美可口。
制作過程更是匠心獨運。米線用滾湯燙熱撈出,加入新鮮雞肉湯,再蓋上鹵雞汁雞塊。紅紅的辣椒油、翠綠的阿佤芫荽、金黃的蔥花……一碗色香味俱佳的云縣雞肉米線就呈現(xiàn)在眼前了。云縣雞肉米線的最大亮點在于雞肉。燉得香濃的烏雞肉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口感有嚼勁、肉緊、雞皮入口即化。此外,鹵雞腿、雞翅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配料。而豬皮油辣子則為整碗米線增添了不少主角光環(huán)。雞血的鮮嫩和油辣子里豬皮的脆爽口感相得益彰,讓人回味無窮。
耿馬--稀豆粉
位于中國大陸西南邊陲的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是一個“跟隨白馬找到的黃金寶石之地”,這里依山傍水,神圣而古老的三尖山和湍流不息的南汀河水世代孕育并滋養(yǎng)著小鎮(zhèn)里勤勞善良的人們。作為傣佤民族的聚居地,耿馬擁有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和風(fēng)土人情,也由此造就了這片土地上獨特的美食文化,“稀豆粉”就是其中之一。每一個朝陽吐露的清晨,走上耿馬特色美食街,你一定無法拒絕一碗黃澄澄、熱騰騰的“傣家稀豆粉”。稀豆粉是云南夏季消暑佳品,是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經(jīng)煮制成稀粥狀而成。稀豆粉十分爽口,并有清暑熱的功效。為云南保山、騰沖、昭通、會澤、德宏、臨滄普洱等部分地區(qū)的特色小吃。
鳳慶--粑粑卷
鳳慶粑粑卷是鳳慶縣的一大特色美食,是鳳慶廚師應(yīng)市的佳作,是集云南民間吃豌豆、稻米的食風(fēng),分制合成而食的又一名點。粑粑卷的主要配料有大米粑粑、鍋巴、稀豆粉和各種調(diào)料,鍋巴和稀豆粉是“靈魂”,并且都是由豌豆粉做成。將豌豆粉加水稀釋,隨后加鹽、辣椒面等進行調(diào)味,用勺子在燒熱的鐵鍋中均勻涂抹調(diào)好的豌豆粉,幾十秒內(nèi),一張香脆可口的粑粑卷外皮就做好了。此時,將大米粑粑烤熟,加入蒜末油等調(diào)味料,一卷美味的粑粑卷就做好了。輕咬一口,口感軟糯脆香。粑粑卷是當(dāng)?shù)厝俗钕矏鄣囊环N特色小吃,也蘊含著當(dāng)?shù)厝说娘嬍沉?xí)慣。生活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們,一回到鳳慶,常常要先吃幾個粑粑卷解解饞。
雙江--臭豆腐魚
臭,在美食的世界里獨樹一幟,它是人類味覺多樣化的體現(xiàn),而臭豆腐便將這一味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臭豆腐加上鮮嫩的魚肉成就了一道邊陲小城特色菜—雙江臭豆腐煮魚。又臭又香的豆腐、Q彈順滑的粉絲再加上柔軟細(xì)膩的魚肉,成了無數(shù)人的心頭好。臭豆腐蓋在魚上,魚是草魚。臭豆腐的味道浸潤進湯里,魚肉吸入了湯汁,細(xì)嫩有彈性,非常可口。臭豆腐燉煮得只剩一個形狀,里面接近半融化狀態(tài),飽滿軟糯,吸滿了鮮美湯汁,一口咬下,湯汁在口腔瞬間爆開,外滑里嫩,美味得難以名狀。這真是一個奇妙的組合,魚的鮮味與臭豆腐的臭味融合在一起,口感太清奇了。
永德--酸面肉
永德酸面肉是永德人喜愛的一道美食,酸中帶香,辣中有味。制作酸面肉一般是在冬臘月。原料以豬頭肉、豬腳手、五花肉為主,將豬頭肉剔骨,用炭火將皮燒焦,洗凈,然后加鹽、草果、花椒、八角等,將豬肉煮至八九分熟即可。然后加酸面,酸面要用炒熟的苞谷面和蘿卜絲,將豬頭肉、酸面、鹽、辣椒、花椒放入盆中攪拌均勻,就可放入陶罐中腌制了。腌制酸面肉的土壇子用稻草燒煙熏壇2~3分鐘,再加蓋密封,置于陰涼干燥處,腌制兩個月后即可開壇食用。制作酸面,最講究鹽巴的用量,太咸則苦、少則過酸。
滄源--雞肉爛飯
佤族雞肉爛飯,佤語叫noig ia“饃牙”,是佤族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滄源佤王宴的主食之一,也是佤族迎賓待客的美味佳肴,2022年,佤族雞肉爛飯制作技藝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把清洗好的米倒進雞湯煮至大米熟爛、稀稠,插筷而不倒。把晾涼的雞肉用手撕成絲與骨頭分開,將撕細(xì)的雞肉倒入鍋中同稀飯攪拌均勻,蓋上鍋蓋燜煮三分鐘左右。出鍋時加上切碎的阿佤芫荽、野生香蓼、青小米辣、嫩茴香葉、小蔥等佐料,美味的雞肉爛飯就烹制完成。雞肉爛飯口感細(xì)膩絲滑,伴隨著阿佤芫荽特有的香味,仿佛置身于臨滄的山林之中。
鎮(zhèn)康--酸扒菜
酸扒菜是云南鎮(zhèn)康地地道道的風(fēng)味菜,從縣城到農(nóng)村,鎮(zhèn)康人都有做酸扒菜的歷史,酸扒菜是鎮(zhèn)康人的拿手菜,是鎮(zhèn)康人的招牌菜之一。做一道酸扒菜并不難,但吃起來要酸香味俱全就很不容易。酸扒菜有個特點,不同的人用同樣的食材做出的酸扒菜味道也有差別。衡量酸扒菜做得如何,關(guān)鍵是吃起來是否酸到胃、辣到胃、香到胃。在鎮(zhèn)康,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遠(yuǎn)方的客人來到鎮(zhèn)康,好客的主人用鮮魚招待這位客人。當(dāng)主人拿酸筍子準(zhǔn)備放入鮮魚湯里,客人看見了說,哎呀!別放了,這東西與鮮魚放在一起一定不好吃,會破壞魚肉的味道。主人說,你以前沒吃過怎么就知道一定不好吃呢?放上嘗一嘗好嗎?吃飯了,客人嘗了嘗,覺得味道很好,并贊不絕口,魚肉也顧不上吃了。酸扒菜有兩個重點,也就是在“酸”和“扒”兩個字里。煮酸扒菜一定要放酸的配料,除了酸筍還可以選擇酸木瓜、西紅柿、大樹番茄等。“扒”字意思是食物經(jīng)過烹煮后,已經(jīng)熟了,入口酥爛能吃了的意思,所以酸扒菜的“扒”字就代表著需要長時間地煮才能達(dá)到。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小火慢燉,食材味道才能充分實現(xiàn)美美與共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