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臨滄、茗博盛地——臨滄茶起源說
小編為大家提供臨滄資訊,臨滄旅行攻略,臨滄美食,臨滄酒店,臨滄會展,臨滄團建,臨滄活動策劃等一切相關信息
●1939年,湖南人馮紹裘在云南順寧(鳳慶)創制了第一杯滇紅茶,從此,臨滄“滇紅”享譽世界;
●1985年,浙江人湯仁良傾盡大半生心血創制的以臨滄茶為原料的“蒸酶茶”在耿馬投產,打破了此前業界公認云南大葉種茶不能做綠茶的桎梏,打造了臨滄茶的另一座歷史高地;
●2021年,冰島老寨茶葉當年采摘權的拍賣中,一棵樹齡500多年的古樹茶,拍出了166萬的價格,詮釋了“玉樹金葉”的財富神話,從隱匿深山,到名滿天下,冰島、昔歸,讓臨滄茶又一次在“普洱江湖”登峰造極,盛名遠播。
這是臨滄茶的今生,是厚積薄發終于驚艷世界的故事,而這一切的起源,就深藏在3200年前濮人種下的茶樹里,盛放在臨滄2.4萬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葳蕤河谷間。
臨滄茶,尊天下世界茶葉起源中心一直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業版圖上書寫著臨茶前世今生的傳奇
起源之地臨滄,有一棵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茶樹——3200年。3200年前,生活在瀾滄江畔的濮人種下了這棵茶樹。古人說,山中歲月不計時長。3200年的時光,似乎就在春雨冬雪、云卷云舒中悄然而逝。這棵古老的茶樹,在漫長的歲月里,經歷滄海桑田,用一輪又一輪的年輪,一千年又一千年不變的茶香,記錄下生活在瀾滄江畔的人們,世世代代與茶休戚與共的歷史畫卷。
3200年后,這棵位于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香竹箐的古茶樹,基部干徑達184厘米,已長成世界上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樹,通過考證,其年代可追溯至周武王時期,她被譽為“茶王之母”。因為她,茶業界盛傳“臨滄是茶葉起源地的中心地帶”的理論得到最有力佐證。
臨滄有古濮人的后裔布朗、德昂、佤族等23個世居少數民族。據記載,新石器時期,瀾滄江流域以“忙懷型”新石器文化為代表的古濮人,在原始森林中,發現、采集、飲用了茶,那時稱為野茶、本山茶、大山茶、大黑茶,進入農耕社會后,古濮人將野生茶逐步引為家種,古濮人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茶農。
距離香竹箐100多公里的東南方,漫灣電站附近的瀾滄江邊上,有一座記錄云南大葉種茶栽培歷史的知名山頭——白鶯山,在白鶯山上萬畝的區域內,保存了野生型、過渡型和人工栽培型的上百萬株古茶樹。這座處于“忙懷文化”核心區的云縣白鶯山古茶園,被譽為完整記錄茶樹從野生、半野生到栽培型馴化全過程的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國內外茶學專家認為,白鶯山古茶園是目前已發現的可以看到茶樹從野生到家種整個變化過程的地區,而且茶樹種類最多樣化,是茶樹種質資源寶庫,理應成為開展茶樹起源與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白鶯山古茶樹依村附寨,每日都守護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聞得見人間的裊裊炊煙。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了,茶樹記錄了這里是古濮人活動的重要區域。白云蒼狗,4000多年過去了,上百萬棵古茶樹,依然以勃勃的生機,見證、書寫著人類茶樹的栽培史和茶文化的歷史。
萬物有靈千百年來臨滄人民都是茶的守護者而茶也在滋養和回饋著守護他的茶農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
2015年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香竹箐3200年古茶樹的鮮葉采摘價格拍出10公斤鮮葉采摘權1068萬元的高價,雙江縣勐庫鎮冰島村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推介為“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動輒幾千上萬元的茶葉價格,不斷締造著各地茶農身價倍增的財富故事,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至理名言。
昔歸、忙肺、梅子箐、帕拍…… 如今的臨滄,前有著名茶山勢不可擋,后有小眾山頭后來居上,一幅名茶山林立的壯麗畫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
理想家園1997年,一場罕見的大雪,厚厚的堆積在了整個勐庫大雪山上。待雪融化,半山腰至山頂竹林悉數被凍死,當地村民這才發現,原本密密匝匝的竹林深處,深藏著一大片葳蕤茂盛的野生古茶樹。這一大片古茶樹林,有1.2萬畝,樹齡最大的在兩千年以上。這個數據刷新了以往云南已知野生古茶樹群落面積的紀錄。至此,勐庫古茶樹群落進入人們的視野。“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好茶葉必定產自于向陽山坡有樹木蔭蔽的生態環境之中。江河縱橫群山疊翠氣候宜人這是臨滄地理區位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的鮮明 概述臨滄,位于云嶺山脈和怒山山脈南端,瀾滄江、怒江兩水系之間,北回歸線兩側。65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劇烈撞擊擠壓,成就了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特殊地形,無量山山脈、高黎貢山山脈東西拱衛呵護,印度洋北上的暖濕氣流與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南下冷空氣交匯相持,讓“兩洋分水、太陽轉身”這一獨特地理區位的臨滄,形成了具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等多種立體氣候類型。
著名的氣候學家呂烔稱譽臨滄為“生物優生地帶”,是茶樹生長的“天堂”。臨滄最低河谷海拔為450米,最高海拔為永德縣大雪山3504米,以1000—2200米的山地居多,平均氣溫16.5℃—19.5℃之間,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年降雨在1100—1500毫升,四季如春;全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光照充足且光質好,綠色植物氨基酸和兒茶素內含成分增大;土地為花崗巖、片麻巖發育的酸性黃壤、紅壤和棕性森林土,pH值4.6—5.5之間,是大葉茶宜種和優質高產的一塊熱土。臨滄的地理、自然、生態“三大”核心因素,造就了臨滄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卓越生態環境,構成了臨滄茶葉品質的多樣性,成就臨滄成為茶樹種質資源天然基因庫和世界茶樹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
臨滄成為茶樹生長的“理想家園”村村寨寨采茶賣茶,家家戶戶種茶制茶,老老少少喝茶愛茶。對臨滄而言,茶產業既是一個富民產業,也是一份情懷。臨滄歷屆黨委政府堅持發展茶產業、愛護茶產業,臨滄的茶葉由解放前的10多萬畝,發展到現在173.4萬畝,其中,獲得有機及轉換認證的茶園28.8萬畝、通過雨林認證的茶園5.79萬畝、組織開展綠色認證茶園56.14萬畝。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提出“在臨滄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園”構想,正在變成現實。冰島和昔歸,像矗立在臨滄的兩個“茶坐標”,一個在高山,一個在河谷;一個溫潤香甜,一個豪氣霸道。更像名震“普洱江湖”的倚天劍、屠龍刀,刀劍出鞘,引四面側目、八方來朝。冰島村,地處大雪山半山腰,大雪山山頂終年積雪,山中云霧繚繞,原始森林密布,大葉種古茶樹遍布其間。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雙江勐勐土司派人選種200余粒在冰島村種植,長成150余株,被譽為云南大葉品種英豪的國家級良種勐庫大葉茶由此誕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雙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莊發的女兒嫁給順寧土司,送冰島茶籽數百斤,在順寧繁殖變異后,形成了國家級良種鳳慶長葉茶。據資料記載,僅1950年至1980年30年間,冰島古茶園就外運茶籽300多萬公斤,已被育成推廣的許多國家級良種。勐庫大葉茶在冰島村誕生500多年來,通過直接、間接傳播,已遍及云南省內外和國內外茶區,這也揭示了勐庫是勐庫大葉種的原生地,冰島古茶園是云南大葉茶的發祥地。如今,冰島已是普洱茶中的NO.1,無論是價格和被追捧程度,都讓業界其他茶葉望塵莫及,在茶葉之巔峰書寫著無法被超越的“冰島神話”。
昔歸村,背靠大雪山,面朝瀾滄江,形成了霧氣大、濕度大、日照強度低、早晚溫差大的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歸茶分布在海拔750—900米的半山之間,品質卻出奇的好,在業界號稱“茶皇后”。雖說“高山云霧出好茶”,但低海拔昔歸忙麓山茶園卻顛覆了這一認知,創造了另一種可能,這又何嘗不是臨滄茶譜寫的又一傳奇。臨滄茶樹資源豐富,有野生茶樹群落80多萬畝,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園11多萬畝;有茶組植物4個系8個種,栽培品種上千種;有世界上最粗壯、最古老,樹齡3200多年的栽培古茶樹錦繡茶尊;有海拔最高、種群密度最大、抗性最強的雙江縣勐庫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有完整記錄茶樹從野生、半野生到栽培型馴化全過程的云縣白鶯山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有云南大葉種茶發祥地雙江冰島古茶園;有蜚聲海內外的普洱茶頂級古樹名山——冰島古茶山、昔歸古茶山;有世界頂級古樹紅茶、古樹白茶名山——鳳慶錦秀古茶山、云縣白鶯山。
在瀾滄江流域,在臨滄市境內的高山河谷,漫山遍野的茶樹自由生長。有關專家考證,這些生長在北回歸線附近,海拔1600米以上的大葉種茶,是世界上質地最好的生態茶。正如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所言,“世界最好的茶葉在中國,中國最好的茶葉在云南,云南最好的茶葉在臨滄。”
物競天擇最美的春天藏在茶里最好的茶產自臨滄
以上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