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 麥 花所有農作物中,花開得最美、最艷麗的要數蕎麥花了,白居易有一句 “月明蕎麥花如霜”。蕎有五色:莖紅、葉綠、花白、籽黑、實黃。苦蕎花開,是山野間最美麗的風景。
蕎,是一種謙卑的作物,多半只長于山上。云南多山,作物的生長是分海拔的,似乎作物的身份和海拔的高度成反比。壩子的田里長的是水稻和麥子,再高處的坡地長的是玉米和洋芋,更高處的山坡上才是青稞和蕎麥。
蕎,學名蕎麥,屬寥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為苦蕎、甜蕎、翅蕎、米蕎。但在云南這邊,幾乎一說起蕎也就都是苦蕎了。蕎的種植歷史久遠,2500多年前的《神農書》里,蕎就被列入八谷之一,但蕎的普遍種植是在唐代以后,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蕎麥的種植技術,而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162 中,便將蕎麥列入了救饑的作物。
苦蕎,這名一聽,就和苦聯系在了一起,有些時侯,苦蕎還就是一種救饑的食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饑荒,在滇西,一些生產隊的社員,便悄悄到山上開荒種蕎,苦蕎好活,撒下種去,不需伺候,再貧瘠的土地上也結得出籽來,且它的生長期極短,不用一百天就可救急,農歷三月播種六月可收,七月播種十月可收,很多人家偷偷種了收來,應青黃不接之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家糧食的供應本上,搭配了百分之三十的雜糧配額,在滇西這邊有玉米和苦蕎可選,玉米是以飼料的名義從加拿大進口的,白色,蠶豆樣大,做面團都和不攏,最要命的是沒有玉米的香氣,味同嚼蠟。這樣,很多人家只好選擇了苦蕎,拿回苦蕎碾成面放入糖、堿調好,放到潷了米湯的飯鍋上,熥制成蕎糕。
臨滄瀾滄江畔的彝族普遍栽種蕎麥,蕎麥頗受彝族同胞喜愛。蕎麥主要食用方式有蕎粑、烙餅、燒饃、煎餅、蕎米飯、疙瘩飯、湯丸子、涼粉等。彝族人家在節慶、婚嫁及接待賓客時通常將蕎麥作為主食。蕎麥營養豐富,隨著對蕎麥認識的加深,近年,人們又開始吃蕎麥了,因為蕎麥被譽為最生態、最綠色的“天然黃金食品”。這樣,制作精美的蕎饅頭、蕎面條、蕎蛋糕等食制品也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