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還將加快打造集一流的茶葉交易中心、原產地倉儲中心、茶葉博覽館、茶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檢驗檢測鑒定中心、文化創意交流中心、茶生活體驗中心、會展中心、物流服務中心于一體的臨滄佤山鳳城茶尊小鎮,將其建成臨滄的城市地標,成為臨滄標志性景點。 同時,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網廁”等旅游要素品質,發展昔歸、冰島、忙肺等一批休閑觀光、知識科普、采摘體驗、茗茶品鑒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發展示范點。
公弄大寨,傣語意為大山上的寨子,布朗語意為敲大鼓的寨子,隸屬于云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這里氣溫宜居。海拔1588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700-18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云南四季如春氣候的典型代表地區,因地處大雪山周邊,植被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空氣負氧離子含量較高,是茶旅康養的優質選擇地。
這是個被譽為“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的傳統村落。 全村有近300年的制陶歷史,92戶200余人世代做土陶產業,土陶制作工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龍窯,至今仍有9條保留完整并仍在使用。 這里的高嶺土品味和儲量全亞洲第一,在這個陶瓷文化浸染的村莊2019年建成臨滄第一瓷文化綜合主題園——“七彩陶瓷主題文化園”。
一棵茶樹能冒出幾十上百根藤條,像新疆人跳舞時飛舞的辮子。這種茶樹并非天生,完全由特定的采摘方式塑造成型。要讓茶樹變成這種藤條狀態,采摘時就要將一截枝條上所有有芽有葉的地方連馬蹄全部剔除,只保留頂端芽葉。若是不連馬蹄,采摘創口處就會長新的側枝。今天壩糯最古老的藤條茶是少數民族在漢人遷來之前就種下的,它們都有明顯主干、側枝,且如正常老茶樹般粗壯結實,從三四級分支開始才有藤條趨勢。或許就是茶樹長到那一級分支時,開始有漢人遷入并開始以藤條茶方式采摘管理茶樹。文:楊鈺鸞壩糯“藤條茶”口感特點
冰島、公弄、磨烈、懂過…...很多人知道勐庫,多因為這些名村名寨,這些村寨分別隸屬于布、拉、傣、漢這四個民族。不同民族的遷入史與他們對當地茶樹的栽培利用史是對應一致的,不同民族對茶樹的栽培利用方式又各有其特點。因此,我們不妨從民族特性的辨識來了解勐庫茶。
云南大葉種茶體內酶的活性極強,炒機和烘機都難以做到短時間內徹底鈍化酶的活性,但是蒸汽殺青則可以做到。制茶師判斷殺青適度的經驗是:抓一把殺青葉在手,看葉色翠綠,握抓感覺葉梗柔軟,聞有清淡茶香和微弱青草氣。
先有龍窯,才有碗窯村 有文獻記載碗窯村的制陶歷史近三百年,但從博尚大玉地出土的陶器專家證明是明代時期文物。也許碗窯的制陶歷史比中國四大名陶“建水紫陶”歷史更為久遠。 村子取名“碗窯”,因為過去燒制的主要是陶碗,也有泡菜壇和小陶茶罐。伴隨臨滄茶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加上又流行起來的“古樸”、“自然”懷舊風,誕生于龍窯的土陶成功引來了市場的關注,于是茶壺、茶杯、花瓶等新器型一批又一批地從金火中誕生。如今,陶碗反而很少人做了,泡茶產品成為了碗窯村的新主打。碗窯村有大小龍窯共15條,其中古龍窯9條;手工作坊108間,土陶非遺傳承人15人。
“春風拂嫩芽,玉手凈無瑕。柔指輕采摘,甘泉煮香茶”。陽春三月,臨滄茶山生嫩芽,鳳慶縣10.5多萬畝茶山有機春茶已陸續進入采摘期。當地的政府搶抓時機,開足馬力組織茶農進入茶園開展春茶采摘,為今年茶產業開好局、起好步,鞏固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3月22日在鳳山鎮安石村小石龍舉辦了鳳慶縣2022年茶葉產業大會暨鳳慶滇紅茶春茶開采儀式。活動上鳳慶縣宣布介紹“國家級制茶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鳳慶縣第一屆制茶大師”“鳳慶縣滇紅茶非遺傳承人”名單,并為部分代表頒發證書。
日前,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云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活動以“線上云展演”方式舉辦,我市文化和旅游局選送的5個文藝節目榮獲4項大獎。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高規格、大規模、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省級重要文化藝術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已成功舉辦十一屆。為籌備好此次展演活動,今年以來,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館多次組織相關專家深入8縣(區)對100多個文藝作品進行編排輔導。經過層層遴選,最終選定5個文藝作品參加本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